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交部回应黎以局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外交部回应黎以局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他后来是怎样逃过一劫的?
其实就是新旧二党激烈斗争。
苏轼在熙宁年间相继被旧党领袖张方平,司马光举荐为谏官,相继为新党所否(就是王安石)。谏官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对皇帝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苏轼当时还是“小年轻”,斗争经验太少,容易被大佬们当作枪使。在苏轼被否谏官之后,苏轼相继给神宗上了二个折子,一是《谏买浙灯状》,说宫内买浙江宫灯太浪费钱,建议停止,祖宗认为很多,就从了;二是《上神宗皇帝书》,皇帝听取建议让苏轼异常感动,连忙上了第二封,这一封简单来说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就是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矛盾,在王安石相继将张方平,司马光赶出京城后,苏轼没有大佬撑腰。
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苏轼被外任为官。
至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其在湖州被以诗文罗织罪名所诬前,苏轼已经杭州、密州、徐州三地,且多有治绩。苏轼移知湖州,按照惯例需向朝廷上表以谢,其中有云“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新党言官却以此为由、借题发挥,并向神宗弹劾苏轼。
其实在这之前,变法已经变味了。
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因多方压力且时值天象有异,神宗便命王安石修改新法,同时其自身也对新法产生怀疑,王安石只得请辞相位。
四月,王安石正式罢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但不料吕惠卿得用之后,吕惠卿擅改王安石已定之计划,且吕想完全取代王安石。
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王安石再临相位。由于王安石生病,再加上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王安石爱子王雱又英年早逝,王安石心恢意冷,再次罢相,从此隐居金陵,直至去世。
从此变法开始变成党争,苏轼也成了新党打击旧党的口子。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关押至御史台狱,然而“锻炼久之不决”,神宗拖着没有处理。
一时旧党大佬上书营救,比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苏辙求以其官职为兄苏轼赎罪。最后的结果是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张方平、李清臣“罚铜三十斤”,司马光、范镇等十九人“各罚铜二十斤”。
其实苏轼获救还有宋神宗的功劳。
宋神宗死后,宋哲宗上位,朝政由宋英宗的皇后,现任高太皇太后招回司马光等旧党。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高太皇太后招回苏轼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皇太后忽宣谕轼曰:“官家在此?”轼曰:“适已起居矣。”太皇太后曰:“有一事欲问内翰,前年任何官职?”轼曰:“汝州团练副使。”曰:“今何官?”曰:“臣备员翰林,充学士。”曰:“何以至此?”轼曰:“遭遇陛下。”曰:“不关老身事。”轼曰:“必是出自官家。”曰:“亦不关官家事。”轼曰:“岂大臣论荐耶?”曰:“亦不关大臣事。”轼惊曰:“臣虽无状,必不敢有干请。”曰:“久待要学士知,此是神宗皇帝之意。当其饮食而停箸看文字,则内人必曰:‘此苏轼文字也。’神宗每时称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学士而上仙耳。”轼哭失声,太皇太后与上左右皆泣。已而命坐赐茶,曰:“内翰直须尽心事官家,以报先帝知遇。”轼拜而出,彻金莲烛送归院。
宋神宗是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学的,这也是苏轼屡次逃过各种攻击的基本保证。
苏东坡是个有理想的好官,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因此在这场新旧党派的斗争漩涡中,苏东坡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华,打算拉他入伙。结果这位老兄和他那个二愣子弟弟苏辙,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当然了,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观点而已。
王安石很气愤,就把他们俩打发到地方上做官了。相对来说王安石对苏东坡,算是仁至义尽了,并没有加害他。
可是多年以后王安石下台了,苏东坡可就麻烦了。宋神宗变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他把所有气都撒在了旧党文人身上,苏东坡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这下完犊子了,宋神宗要收拾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吗?所以说要查你根本不需要理由,宋神宗只需要一个眼神,底下的御史们就知道该咋整了!
一、乌台诗案,本身就是新党对旧党的打击。
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地方官都要写一份谢表给自己的大领导宋神宗。于是苏轼就写了一份《湖州谢上表》,本来也没啥,就是一份普通的例行公事的谢表而已,可御史们却从里面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文中有这么一段: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宋真宗您是真厉害啊,知道我跟不上变法的形势,只能在外地做做地方官,不能到朝中担当大任。
有了这么一段话,那苏轼的罪名可算是坐实了!这种与变法决裂的态度,几乎是公之于众了!宋神宗是越想越气啊,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苏轼给抓回来了!
此后御史们又把苏轼家的诗文全都搜罗了一遍,从中强行找出了一些有可能影射朝廷的诗文,这下完犊子了,苏轼彻底坐实了藐视宋神宗,藐视新法的罪名。
犯下如此罪过,基本就是杀头才能解决问题了。那么真的是苏轼的诗文有什么问题吗?其实不然,从乌台诗案所牵连的人来看,这就是一场新党对旧党的打压。
司马光、驸马王诜等39名与苏轼互赠诗词的人,都受到了乌台诗案的牵连。很显然,这帮人大多是旧党成员,即使不是,也是保守派。
二、苏轼是如何躲过一劫的呢?
按照当时宋神宗的想法,苏轼这回是铁定完犊子了。因为查出了大量诗文是直接抨击新法的,这是击中了宋神宗的要害。
当时御史李定曾经上报宋神宗,表示苏轼名气太大,不敢动用刑具。气得宋神宗破口大骂,狠狠收拾了苏轼一个月时间,居然连退休的王安石,都跟苏轼有过书信来往。
这下子宋神宗稍微有点清醒了,这哪里是在收拾苏轼啊,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有没有?宋朝善待文人,那是出了名的,现在这帮御史已经到了穷凶恶极的地步了。如果连王安石都牵扯进来,这事儿可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宋神宗开始冷静分析这件事,御史们再次找到某些诗词中有哪些隐喻的时候,宋神宗也出现了不以为然的想法。可是就这么饶了苏轼,未免太丢面子了吧?必须要有一个导火索才行。
这个时候,体现苏轼人脉关系的时刻到来了!当时新党成员们,非要怂恿宋神宗弄死苏轼,可苏轼的朋友们却开始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说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就曾经上书给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曾经上书给宋神宗:愿意削职为民,换取哥哥苏轼的生命。
还有一堆文人分封上书劝说宋神宗,这下子宋神宗终于找到台阶下了,于是就搬出了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誓言,饶了苏轼一条小命。
可以说,苏轼这个人虽然做政客,没什么水平。但是在交朋友这方面,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绝对是典范。
三、宋神宗变法不顺,本打算拿苏轼作为突破口。
王安石在任的时候,变法进展迅速,虽然阻力很大,可王安石的气场更大,因此挡住了若干压力。可是宋神宗却挡不住内外的压力。
当时若干因为变法而伤害到自身利益的王孙贵胄们,找到了宋神宗诉苦,纷纷指责王安石不是人!此外太皇太后和太后,都纷纷跑到宋神宗这儿哭诉王安石变法的祸害。
这下完蛋了,因为王安石顶得住,可宋神宗却顶不住了!于是宋神宗出卖了王安石,罢免了他的宰相之位。这件事对变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为啥?因为实行变法的人,会发现他们的老大都被搞得下岗了,那这事儿还能办得下去吗?所以说此后宋神宗再想变法,已经变得千难万难了。
王安石下岗以后,宋神宗那叫一个后悔啊,索性自己担任了变法的领头人。结果遭遇了各种挫折,再加上此前朝令夕改的问题,变法急需一个催化剂才能继续前进。而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当时底下的人都不敢随便实行新法,担心第二天就换了个说法。因此大家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个时候宋神宗把那帮反对变法的旧党揍一顿,岂不就是给摇摆不定者敲响了警钟?政客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那啥服务的!
总结:经此一役,苏轼性情大变。
过去的苏轼,那就是一个愤青,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看不顺眼就用笔写下来,骂两句。这种性格实在是太可爱,但是也太容易得罪人了。
乌台诗案过后,苏轼立刻老实太多了,轻易不下笔,下笔也不敢轻易去谈论国事了。他可不想再经历一遍牢狱之灾,想起当日的情况,苏轼依旧瑟瑟发抖。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
宋神宗派来的人,抓苏轼这个太守,就跟抓一只小鸡仔一样,实在是狼狈得很。或许这就叫,经历使人成长吧。
参考资料:《宋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交部回应黎以局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交部回应黎以局势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