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中国75年工业之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新中国75年工业之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印度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
目前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自然格局,国与国之间几乎都存在着无法把控的关系变量,在矛盾的演进过程中,执政者相对比较冷静和理智,但总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试图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加勒万河谷“肢体冲突”的后续影响,印度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中国制造运动。印度人将“中国电视机”从楼上扔下去,众人一拥而上将其砸毁,这段视频收获了印度民众的一片欢呼,于是大家纷纷穿戴上“抵制中国”的文化衫和帽子以示“爱国之心”,但有人发现,这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体桖和帽子均来自中国。甚至连印度开国领袖帕特尔,被视为爱国精神领袖的“团结雕像”,居然也离不开中国的技术。
这种场景似曾相识,但这样的抵制能够暂时缓解因特殊事件引发的心理冲突,但不能抵制国家间市场经济的穿插与渗透。
不但印度不能抵制,美国同样不能。奥巴马总统在船厂刚刚发表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演讲,身后的围幕飘然落地,龙门吊上赫然写着“上海振华”。
一位美国的产业工人,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大量涌入的中国制造,于是暗自发狠:不用中国货!然而他连一天都没坚持下来。马桶,拖鞋,体桖,婴儿车,不粘锅,牙刷甚至自家门前的国旗都是中国制造。抵制?行,那这些东西就不要用。
尽管莫迪政府需要民族主义的声势来缓解冲突事件造成的压力,但其绝不敢将这股鲁莽的力量引向科学而理性的商业领域。其次,逐利的商家只会利用政治事件获得更多的好处,他们并不愿意以企业利益为代价,为政客的失误买单。普通的消费者只想买到便宜好用的商品,“嘴上不在乎,行动很诚实”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反华”的主力。
印度都是什么人在抵制中国?
首先是宗教人士,他们通过煽动本教门信众的情绪,凝聚自己的宗教地位,至于方式和对象则并不重要。其次是印度鹰派和智库专家,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国家的进攻单元,此时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强硬的。再就是退休官员,因为他们将不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但可以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心系国家”的政治担当。还有一类是极其顽固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不仅反华,反巴,反美,反俄,反欧……反正只要是外来事物,没有他不反的。
由于各种思想势力的叠加,特殊事件的催化,“抵制运动”应用而生。而执政党和在任官员,以及真正的经济学人,甚至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大都比较谨慎。
根据经验和常识来判断,狂热的抵制运动很快会随着事件的降温而逐渐消退,但如果印度真的选择以禁止中国产品,抵制中国制造来遏制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能不能行得通?
根据世贸组织的竞争规则,国家间在经济往来中,不能无故禁止另一国的产品,中印都是世贸组织成员,从制造商,经销商或整个销售商的进口与转售,是市场来决定的,政府可以鼓励(或者煽动)消费者拒绝中国商品,但不能通过行政干预阻挠市场的需求,比如印度电信部呼吁,要求下属各企业和机构只购买“印度”制造的产品,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升级时,应“尽量”使用国产设备,但谁能保证所有的“印度制造”都没有中国元素呢?相信理智的商家一定会遵从企业的需求,“诚实”的选择最适合的商品。包括砸掉中国产品的那些极端民众,他们实际上也是普通消费者,现实而理性的消费者一定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而中国的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其他产品,恰恰具有上述优势。
中国商品占印度进口的23%,其中包括电子产品,原料药,汽车零部件,家电以及家庭用品等低端产品。拿印度人砸掉的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说,品牌是中国的,但零部件可能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或东南亚,你怎么抵制?抵制中国制造,相当于抵制全世界,别忘了,中国是“世界工厂”。
说白了,不光是印度,全世界对中国都有依赖,假设印度切断一条与中国产品的供应链,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替代方案来补上空缺,包括建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和创业环境来吸引外部资本,技术以及专业知识入驻印度,必须有长期的扶持政策和有远见的领导人来保证长远的发展。目前来看,印度显然还没有这个准备。因此,无脑的抵制如果恶性蔓延,马上会将企业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明智的商人绝不会如此“无脑”。
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均GDP开始每4年翻一翻,截止今天,印度的GDP为2.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这就是中国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的结果,而印度的部分增长率,恰恰是与中国竞争,向中国学习,购买来推动的。
正如《德国之声》在此前的报道中也列举了印度各界“抵制中国”的失败案例。印度在产业链完善程度,技术水平和其他配套设施中,距离中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一些核心领域仍需要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摆脱“中国制造”的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印度举国上下一片“抵制中国”的汹汹浪潮,但印度政府却将一项隧道工程给了新加坡的一家公司,然而,这家公司就是上海的一家子公司。
全球化贯通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商业抵制”的作用实际上聊胜于无,不但不能真正打击对手,甚至可能造成“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的悲催结果。实际上,《印度时报》已经开始质疑:这样的抵制,对印度真的有好处吗?
印度掀起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形式大于实质的情感宣泄,等到情绪平复后,残破的工业体系和中国制造的优势会让印度必须面对现实,抵制过后再迎来一波消费高潮。
不用中国制造,印度很难找到替代品
抵制外国商品的背后,必须有能够替代的商品来填补抵制后的市场空缺。也就是说抵制中国制造,那么必须有印度制造或者XX制造来填补市场,但是印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随着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印度一直渴望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和低廉的薪资来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最终却只换来了一些最简单的商品制造。
印度优势产业是软件和航空产业,其本国的重工业一塌糊涂,轻工业也发展不力,导致其国内根本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不用中国制造,印度很难找到替代品。
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打开印度市场
印度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有目共睹,印度的大城市一片繁华,但是中小城市的情况才能更加反应印度的现状,那就是贫富差距太大,贫困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占比极高。
当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视等印度人民急需的商品进去印度市场后,很快就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并以过硬的质量赢得口碑。
本次抵制中国制造的一个砸电视的视频无形为中国制造打了一波广告,一个电视剧从三楼被扔下、被人用棍子砸、用脚踩,最后发现电视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这样的质量谁能不爱?
总结
最近印度人民的压力比较大,需要通过一个借口宣泄一下内心躁动不安的情绪,正好抵制中国制造成为一个非常巧妙的理由,但是情绪过后他们会重新理智的考虑问题,会重新想念中国制造的好,最后还得重新继续采购,毕竟东西坏了还是要换新的。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中国75年工业之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中国75年工业之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