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港股恒指收涨6.2%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港股恒指收涨6.2%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联想股价跌幅世界第一,或被踢出恒生指数这件事?
恒生指数是由港股上50家实力最强的企业所组成,它不仅是香港最重要的股市指数,同时也是全球五大股指之一。
因此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如果能够入选恒生指数,那么意味着企业实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官方和市场的认可。
老大哥沦落到不够格
5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宣布,自6月4日起,联想集团将被从恒生指数50只成份股中剔除,由石药集团取而代之。
消息出来之后,联想集团的股票在今天盘中一度下跌4.3%,最终收跌3.23%;而石药集团股票则一度上涨了9.1%,最终收涨4.28%。
作为中国科技界曾经的龙头老大,联想集团被恒生指数扫地出门,实在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情,不过这样的难堪对于联想而言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早在2000年联想集团就曾经首次入选恒生指数,但是在2006年因为不达标而被剔除,接下来一直到2013年,联想集团才得以重新入选恒生指数。
据了解,联想被剔除出恒生指数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公司业绩连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导致总市值出现大幅萎缩,已经“不够格”入选恒生指数。
财报显示,联想集团近几年来的发展并不乐观,业务可能遭遇了十分明显的天花板,自从2015财年开始,联想集团的营业收入逐年递减,呈现出连年下降趋势。
2015年时,联想集团的营业收入还有463亿美元,但是在2016年就只剩下449亿美元,而到了2017年则只剩下了430亿美元。
反观国内另一家科技巨头华为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为608亿美元,2016年增长到了751亿美元,2017年更是飙升到了925亿美元。
那么像联想集团这样一家“名声在外”的科技企业,为什么会沦落这样的境地?用孟老夫子的话来解释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领导人的性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柳传志和任正非这两位大佬天壤之别的性格,也影响着联想和华为的终极命运。
以前大家很喜欢拿联想和华为来做对比,拿柳传志和任正非来做对比,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进行对比了,因为联想和柳传志已经被华为和任正非甩开好几条大街。
早在1992年的时候,联想的营业收入是17.67亿元,风光一时无两,而华为当时仅有1亿元的销售额,能否存活下去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到了2016年,华为销售收入为5216亿元,是联想的将近2倍;而华为的271亿元净利润,是联想的37亿元净利润的7倍之多。
25年的时间,联想从相当于华为营收的17倍,到不及华为营收的一半,柳传志和他的接班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说白了还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要说出身,柳传志和任正非其实都是“倒爷”出身,联想和华为在创业初期,也不过是靠倒卖设备赚快钱的贸易公司罢了。
柳传志后来回忆公司刚成立时的茫然说到:“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柳传志的迷茫,直到后来将计算所倪光南教授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做成产品“联想汉卡”,柳传志等人才找到一个稳定的盈利点,最后逐渐发展成联想集团。
而任正非创立华为一开始也是靠倒卖交换机得以生存,但是在遭遇了供货商断货的情况之后,华为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孤注一掷,研发自己的交换机。
1991年12月份,华为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在自主研发的交换机设备测试成功后,华为才算慢慢的站稳脚跟,逐渐发展起来。
可以说,联想和华为都尝到了“自主技术”的甜头,也因此而得以站稳脚跟。
但是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柳传志和他的联想选择当一名新时代的高级“倒爷”,靠着收购国外巨头放弃的鸡肋业务,和购买国外厂商的零配件回来组装电脑,继续赚贸易的快钱。
而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则选择了当一名专注研发的苦行僧,每年投入巨资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努力缩小与国外巨头的差距,因此华为在经过多年的“厚积”之后,终于在一夕之间得以迸发!
新结构经济学大败局
联想和华为之间的兴衰之鉴,不禁令我想起了近来经济学界对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反思。
前不久,长江学者、人民大学教授贾根良批评前世界银行行长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误国误民”。
贾根良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反对从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入手实施国家追赶战略,反对研发核心技术,反对中国发展芯片产业,主张“我们可以等发达国家研究成熟后再引进技术”。新结构经济学的这些理论在中国流行了三十多年,但在“中兴事件”和这次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和技术战中已经轰然倒塌。
实际上,我们来看联想多年以来的战略思路和发展模式,其实跟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存在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相反的,华为多年来坚持投入巨资搞自主研发的战略思路和发展模式,反而是与“新结构经济学”背道而驰。
但是从联想和华为的结局来看,很明显华为的模式更具参考价值和效仿意义,所以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新结构经济学”的不足之处。
【电商报,中国电商影响力媒体!欢迎关注我们!】
一个从中科院走出来的人才,却抛弃技术路线走市场路线,一直在别人的墙角下干些修修补补的零碎活,你说他能走向成功吗?收购IBM的PC业务那天,我便预测这个企业不出十年准完蛋。如今看来,的确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让我看不起了,什么神州数码、手机等等,以及他女儿玩的滴滴,他徒子徒孙玩的所有的行业,都是一个路线,市场与资本,没一个玩技术路线的。
当然,也不能否定资本与市场的功能和价值,要看怎么玩,玩什么,只是在这个国度玩这些只重眼前一时不重长远科技发展的无聊的东西,注定只是玩家,不是企业家。离开了政府,这些人啥也玩不转,过了时机和背景,同样啥也玩不转。这就是玩家的宿命。企业家便不同,能抗一切风险与风浪,从长远利益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发展自己的企业,得到的名利双重丰收,举世瞩目,这就是企业家。
怎么看?因为这就是杨元庆领导联想的目标,终极目标杨元庆是把联想搞成全球最顶级的,破产控股集团公司,一个靠倒买倒卖,只赚差价的公司,没有一点点核心技术的公司,对社会和国家毫无贡献的公司,除了钱钱什么也看不到的公司,本来就是开启作死的节奏,终极目标就是联想走向全球最顶级的破产控股集团公司。
曾经的中国企业标杆
曾几何时,并购IBM的PC业务,面临困境,老帅柳传志重出江湖最终完成整合,让联想一举奠定全球PC巨头的位置,并一度是最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中国公司之一。凭借后续布局和零散的收购,联想一度成为全球PC行业的领头羊。虽然PC已经是一个成熟甚至有些衰退的市场,但是作为领军企业还是有一定的的利润空间的。再说了,表现稳定的主营业务,对于集团孵化其他业务也是很有帮助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应该说还是一笔成功的收购,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收购了即将被淘汰的技术。这种技术积累对于技术能力羸弱的早期中国企业,是很有帮助的。
激进的多元化和全球并购策略埋下隐患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联想的全球化策略和多元化战略都很失败。尤其是其全球并购,非但没有促进业务发展,反而严重拖累了原有的业务表现。
1. 两次重大的收购
在尝到合并IBM的甜头之后,联想在服务器市场和移动市场意欲复制这种成功。于是先后收购了IBM 的 X86 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分别耗费23亿美元和29亿美元。除此之外的一些小型并购是不会对联想造成太大的影响的,我们就不考虑了。单纯从这两笔收购来看。联想为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埋下了巨雷。
2. 并购整合难题无法破解
事实上,联想能成功整合IBM的PC业务是有一定程度的运气成分的。中国市场的良好势头,加上柳传志重出江湖才让联想从亏损的泥潭中走了出来。不得不说,相比于柳传志,杨元庆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杨元庆当年在IBM的PC业务整合中表现就很一般,差点就让联想没缓过气来。而IBM的服务器和摩托罗拉手机这两笔几乎同时进行的收购,这种高难度的整合工作,不是杨元庆能把控的。摩托罗拉手机业务非但没有促进联想手机业务的继续增长,反而成为联想手机业务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略摇摆和内耗让联想手机从国内手机市场的第一阵营逐渐掉队,并最终边缘化。至于服务器市场,也被浪潮和华为接连反超。真可谓全线败退。如果当年的联想没有收购IBM的X86服务器和摩托罗拉手机,恐怕这50多亿美元投入自身业务分壮大,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并购的确是快速扩张的捷径,前提要有足够的整合能力。联想就像是一个消化能力不足的大胃王,吃得越多,身体越羸弱。吃进去的东西没有办法消化,反而成为严重的负担。
领导人能力不足
不得不说,杨元庆相比于柳传志是有明显差距的。柳传志对于市场的把握和管理结构的梳理能力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这是企业掌舵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一些朋友把联想的失败归咎于柳传志的重市场轻技术,这是不对的。企业的发展思路各有不同,如果坚决贯彻柳传志的思路,通过扩大市场,再反过来投入技术也是没有问题,甚至说直接收购成熟技术,也是可以的。至于芯片等核心技术,那个不是联想这种PC厂商的主要方向,不仅仅联想不可能做到,其他厂商,绝大多数也都不会去深度介入的。IBM的技术和摩托罗拉的技术,都是可以作为联想的重要技术储备。但是,前提是你要有拿到技术之后快速消化,并且继续发展的能力。联想在杨元庆手中,非但没有吸收技术,连市场份额的合并都没做到。你让杨元庆自力更生,恐怕更是难上加难。
杨元庆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是联想这种大企业的一把手,优秀是不够的,必须是一个卓越的人。
而柳传志被人诟病的不够重视研发的特点在杨元庆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柳传志的市场能力也是杨元庆所欠缺的。柳传志选择杨元庆作为接班人,也许是一次重大失误,也许是一个无奈之举。但是,这必然会是柳传志最大的失误之一。而杨元庆本人,的确没有表现出一个大型企业一把手的水平和能力。
市场地位和股市影响力同时下降,踢出指数很正常,在不调整恐被消费者市场抛弃
联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日渐衰落,市值大幅缩水。在恒生指数中踢出联想股份是很正常的一个选择。因为联想集团市值偏低,公司财务表现不佳,而这两个指标对于入选恒生指数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联想被踢出恒生指数丝毫不令人意外。
联想在2013年再次入选指数之后的发展可以说是令人大失所望,企业发展跟华为的表现有天壤之别。股市表现也是相当差劲,再次被踢出指数,也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对于联想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一个传递危机的信号。
如果联想再不醒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恐怕面临的不仅仅是从恒生指数消失,而是从市场消失的危险境地。
令人遗憾的是,联想的回应是:不对股价或市场投机行为作任何评论。
这个时候,联想如果还对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把投资市场对该公司的失望情绪当作恶意处理,恐怕,消费者的抛弃也为时不远了。真有那么一天的话,真是令人惋惜。
鉴于联想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相当难以满意,投资者只不过是如实反映了联想的窘境,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港股恒指收涨6.2%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港股恒指收涨6.2%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