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球临时捕获小行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地球临时捕获小行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星际战甲小行星带任务怎么过?
- NASA太阳探测器首次捕捉难以捉摸的小行星轨迹?
- 唯一肉眼可见小行星?
- 科学家盯上9000万公里外的一颗小行星,想把它运回地球你认为能实现吗?
- 科学家能不能捕获小行星并拖回地球?
星际战甲小行星带任务怎么过?
1.星际战甲小行星带任务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
2.首先,你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比如熟悉星际战甲的操作系统、掌握小行星带的结构特征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3.其次,你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比如熟悉小行星带的操作流程、熟悉小行星带的维护等,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
4.最后,你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能够有效地组织小行星带的维护和操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星际战甲小行星带任务。
NASA太阳探测器首次捕捉难以捉摸的小行星轨迹?
派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简称PSP)是美国宇航局最尖端的航天器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始终在收集关于太阳的数据,向人类揭示了外层大气的一些异常现象。不过PSP的科学考察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太阳,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的天文学家已经成功使用PSP的专用摄像机拍摄到了第3200号小行星“法厄同”(3200 Phaethon)的微弱踪迹,这也是数十年来首次被人类发现。
这张照片是利用PSP上装备的宽视场成像仪(WISPR)拍摄的,它是专门拍摄太阳周围照片的一组相机。通常情况下,这些小行星的踪迹会被太阳的亮度所遮盖,不过WISPR摄像机经过特殊设计,可以滤除所有光线,使天文学家有机会看到微弱的尘埃云掠过3200 Phaethon小行星。
“法厄同”(Phaethon)是一个特征非常明显的小行星,宽约3.6英里,更像一颗彗星。它比其他已经命名的小行星都更靠近太阳,不过由于它的密度更高因此通常会在恒星附近。NRL太空科学部门的计算科学家Karl Battams在一份声明中说:“几百年前,Phaethon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并创造了双子座流星雨。”
那场灾难性事件导致Phaethon在其整个轨道上洒落碎片,每年,岩石碎片都会引起Geminids流星雨,这是地球上最明亮的流星雨之一。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在WISPR影像中看到的灰尘是这种现象的一部分。
唯一肉眼可见小行星?
灶神星直径约483公里,估计占小行星带天体质量的9%。与此同时,灶神星的表面比许多小行星都要明亮,是地球上唯一肉眼可见的小行星。你可能就会发现我们太阳系中最亮的小行星。 2011年,美国宇航局的“黎明号”宇宙飞船拍摄到了灶神星,...
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永远不会超过30º,仅仅能在曙暮光时较为明亮的天空中一瞥它的踪影。
金星。明亮无比(可达-4.7等)可以在日落后(或日出前)几个小时被看见。此时天空黑暗,由于亮度高,它经常被当成UFO。
地球。你的脚下就是地球。
火星。亮度变化较大,-2等(大冲能超过木星)到0等(距离最远)之间变化。
木星。较明亮(-2.5等左右)有时整夜可见。
土星。0等左右。
天王星。观测条件良好时才肉眼可见(5-6等)
灶神星是唯一一个肉眼可见的小行星,它有个反射度较高的表面,使其在黑暗的天空中一眼可见。极少情况下,肉眼可能捕捉到掠过地球的小行星,不过时间极短。2017年10月,国际小行星中心记录了内太阳系和外太阳系天体大约745,000个,其中约504,000个信息充足,确定了编号。
科学家盯上9000万公里外的一颗小行星,想把它运回地球你认为能实现吗?
如果小行星质量不太大,有可行性。第一步让他降速成为临近地球轨道行星。第二步让他降速成为地球卫星。第三步操控落地。
第一步:用太空机器人把三个“万向火箭’’在同一平面上锁扣环索定于小行星上,调整方向使火箭方向与小行星运动方向相反适时点火降速。降速至略高于地球公转速度。使其接近地球。
第二步:用太空机器人把第二组三个“万向火箭”换上去。调整方向适时点火降速。使其成为地球低轨卫星。
第三步:用太空机器人解索小行星。密封小行星。再装甲锁扣三个万向火箭。调整方向适时点火降速使其落入深海。打捞。
中国、美国等都有自己的小行星开发利用计划,科学家们多将目标投向直径10米左右,含有贵重或者稀有金属的小行星。
小行星开发计划前景无疑很诱人,地球上的一些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是在单位面积的地壳中含量较低,而太空中的一些小行星含有纯度较高的金属,其中不乏黄金等贵重金属。目前在技术上发射探测器到小行星已经实现。美国、日本都有正在实施的探测器近距离研究小行星的航天项目。并可能在未来数十年成为一种快捷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同时也会带来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捕捉小行星的难点在于如何捕获弱引力天体,小行星的形状有些也不规则,其自旋可能比地球更没有规律,因为引力小,航天器难以附着和着陆,还有就是可能需要将其牵引到目标区域。对于900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目前的运载火箭要完成小行星的捕获和牵引可能困难了一些,但是也有望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就有试验性航天工程开展,在50多年后就大规模实现。
这也正是有能力独自完成航天发射的国家所希望的,按部就班的发展,使自己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小行星开发计划一定会成功的。
科学家能不能捕获小行星并拖回地球?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近地轨道上的小天体基本已经探明,并进行了跟踪和编号,那么有没有可能将小天体通过火箭带回地球呢?就目前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当小天体一旦进入地球引力轨道,以人类如今的火箭推进技术,仅仅只能微调小天体的方向,抵抗天体间的引力,人类的发动机技术还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由于引力关系,小天体飞行速度非常快, 与大气层产生摩擦后迅速烧毁或是撞向地表,进行拖回技术难度大,还言之尚早。
最初提出这些想法的是美国国家航天局,只要技术成熟,将多枚推进火箭降落规定在小天体表面,通过不同力方向上的引导,使得小天体以人类可控的速度飞往地球,通过大功率的发动机来抵抗地球对于小天体的加速引力,使得小天体的加速度不至于与大气层产生过大的摩擦,最终以“降落”的方式将小天体拖回地球,从理论上来说,这套方案是可以实施的,但是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作为小天体,即便是不大的地球,对周边物质所产生的引力也是庞大的,将一艘上百吨的宇宙飞船发射进入太空就要动用功率最大的发动机,更何况是阻止质量上万吨、数十万吨的小天体小天体呢?
而一但速度过快,小天体就会与大气层进行摩擦,所有辅助推进装置都会在高温中被毁,那么所有努力都将浪费,小天体会以极高的速度撞向地球,引发灾难,因此,这些推进装置不仅要改变小天体轨道,还要对抗地球的引力,将小天体的坠地速度低到不会与大气层产生热能摩擦,就如今的科技来说,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需要实现这样大胆的设想,非得再过上上百年才可。
这是很有可能的!不久前,我国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明涛研究员团队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在未来15-20年内捕获一颗外太空的小天体,操控其安全穿过稠密大气层,着陆地球表面无人区!李明涛研究员本人还在我们北京日报科技版撰长文详细解说了这个设想。
李明涛团队设想捕捉小天体的概念图
千万不要以为李明涛研究员的想法是异想天开,他和他和团队已经为这个设想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
李明涛研究员表示,他们的设想受到了美国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的启发。2011年,美国Keck空间研究中心提出了将一颗近地小行星捕获到月球轨道的任务构想,后来演化为ARM任务。这个任务分为机器人任务和载人任务两个阶段。机器人任务将从一颗小行星上获取一块直径数米的岩石,将岩石带到月球轨道上。随后实施载人任务,宇航员将搭乘“猎户座”飞船登陆月球轨道上的岩石,从而实现载人登陆小行星目标。
2014财年,奥巴马政府为ARM任务预算了1.05亿美金,主要用于开展目标天体遴选、操控平台设计以及大功率太阳能电推进等研究。但2017年,ARM任务被终止,部分关键技术转移到“深空门户”月球轨道站上。虽然计划夭折,但是这个设想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科学地开展了小天体操控任务论证。
李明涛研究团队提出的设想更为大胆,他们的目标是操控与地球“擦肩而过”的近地小天体,给小天体装上发动机,操控其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给小天体穿上防热减速“外套”,操控其安全着陆无人区,从而实现摘星计划。一次性可以拖回百吨级小天体。
他们的计划已经锁定了目标小天体——2014 HB177,这是一颗直径约6.4米的小天体,于2014年4月29日被美国夏威夷巡天望远镜发现。该小天体会周期性穿越地球轨道,下次近距离光顾地球发生在2034年,届时距离地球仅约20万公里。据估计,该小天体重量约为385吨。
2014 HB177轨道示意图
按着李明涛团队的设想,采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2029年发射,2034年可以将数百吨重的2014 HB177小天体带回地球。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设计了小天体操控平台。操控平台借鉴了美国ARM任务的口袋式抓捕机构。抵达小天体附近后,操控平台将旋转到与小天体同样的自旋速度,利用口袋式抓捕机构将小天体整体捕获,然后利用姿控发动机消除小天体的自转。
小天体操控平台概念设计图
与美国ARM任务不同,我们的计划目标是把小天体带回地球,要经历大气层高温的考验,因此需要将新型充气防热减速机构安装在捕获的小天体上,并且确保机构能够在轨展开。
充气防热机构概念设计图
李明涛团队还在为他们的梦想积极努力中,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梦想成真,这是他们的梦,也是中国人的航天强国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球临时捕获小行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球临时捕获小行星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