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歼15B和歼15D服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歼15B和歼15D服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气动外形需要模仿俄国Su33原型机,而不是美国FA-18E或法国阵风战斗机?
SU系列从苏27开始几乎是一脉相承,中国的J11BCD J15 J16也算是这系列的延伸出来产品,对中国军工来说这是最省最快出效果,如果舰载机要仿F18,无疑需要重新从头到尾研发一款新型战机,对我们来说还不如直接研究五代机上舰还来得快点
这样风险最小,最省钱,而且苏-33平台要比F/A-18E/F超级大黄蜂强多了
我国军方对于装备发展,一直报着十分谨慎小心的态度,始终坚持“小步快跑”的既定策略,从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这种策略指引下,我们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取得巨大的进步,而反面例子则有印度,最后都搞出啥破玩意?
而航母项目上更是贯彻这种方针。早在80年代我们曾计划建造2万吨级轻型垂直起降航母,终因被西方制裁无法获得垂直起降战斗机而取消。从西方那边想要获得航母方面帮助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解体后的苏联那里还有宝库可挖。
所以当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二号舰瓦良格号无法完工,要被出售时,自然会心动了。瓦良格号不仅排水量高达6万吨,当时只比美国小鹰级和尼米兹级小。可以说是前苏联红海军三十年航母之路的巅峰之作,显然已经是个更高的起点。我们通过购入瓦良格号,并对其完成修复,重建为辽宁号,从而掌握航母的结构和设计。再以辽宁号为母版,加上自我修改和设计,完成山东号航母,从而真正独立掌握建造航空母舰相关技术。
同样道理,作为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原搭载舰载机,以苏-33为模板开始作为舰载机设计也是正常不过的选择。前苏联已经完成了苏-33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整合,已有成功案例在先,风险因素最小。
并且我国早在90年代就引进了苏-27战斗机以及相关生产线,对苏-27平台相当熟悉。再加上从乌克兰搞来的T-10K-3号原型机可以作为参考依照,进行改进的风险最小,进度最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空军原本对歼-11平台是升级改进成果。例如歼-15的航电系统就是直接搬运自歼-11B的,这样无需再重新开发,成本也可以降到最低。
最后那就是苏-33平台基础,要比美国的F/A-18E/F平台强的多。苏-27的气动构型本身可以说是第四代战斗机中最出色的,同时兼具大航程和高机动性能,并且高速性能与低速性能同样十分出色。苏-33作为双大推重型战斗机,机内空间要远胜于双中推中型战斗机格局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改装升级潜力也远胜于对方。前苏联落后的航电技术以及滑跃起飞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苏-33的战斗力的发挥。而F/A-18E/F现在面临超重、推力不足、航程无法与F-35匹配、缺乏速度等一系列问题。
超级大黄蜂备受诟病的一点,他的武器挂架是呈一定角度向往倾斜,这种“外八字”挂架大大增加了风阻。
另一方面,美国对于超级大黄蜂平台改进提升,相当部分是利用强悍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制F414以及F414EPE这些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而我们可没有这样的水平和条件,我们的可以与之并论的先进中推涡扇-19到现在还没列装,以超级大黄蜂为模板研发,恐怕舰载机到现在还搁在那里,无法上舰,难道航母就空着?用苏-33为模板的歼-15,则可以用AL-31以及太行发动机,这方面已经最大力度投入研制。
现在歼-15弹射版已经公开亮相,不远的将来会推出歼-15B,配备AESA相控阵雷达、太行BH发动机、第五代战斗机级的综合航电系统。而且这些子系统又是可以与歼-11、歼-16改进升级互通的,花费少风险低。
我们一开始就是以苏式战机模板为研究发展,几十年的仿制改进,对俄式战机的了解不逊于俄国技术人员,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歼七最后的改型估计米格机妈妈都认不出来了,其性能无限接近于三代机甚至机载设备与四代机媲美,从歼八歼轰七歼十和歼轰20身上米格机的痕迹依然可见!而欧美对中国军事技术的封锁我们对先进战机了解来源几乎只有俄国及前苏联国家成员,而舰载机更是只能是苏式战机有实物提供,且苏33是一款重型舰载3代机,在技术上和仿制研制上更贴近中国现实技术存在,在解决有无的基础上也更适合中国在其基础上改进添加适合自己需求和先进技术产品,况且中国的航母也是采用了苏联航母为蓝本技术发展的,而苏33也是适应苏联航母技术的产品,所以中国在苏33基础上研制自己的重型舰载机也是合乎情理!何况苏33是一款优秀的重型舰载战斗机几乎可以与F14媲美,当中国的弹射技术完美结合航母结构,现在因为只能不满载油弹量靠滑跃起飞的歼15受限的战斗力会大幅提高更远的航程更大的载负,更多功能吊仓的使用,歼15绝对会成为顶级舰载战斗机的存在!
我们航母原型机好像是乌克兰的t10k吧?和苏33没什么关系,苏33肯定干不过咱们的飞鲨!不能说外观像,就是模仿?技术的原理是共通的,就算是抄袭,你们比师父做的好也不容易?
歼15符合“一型多机”的现代战斗机设计思想,在它之前我国已经生产了超过200架的歼11(苏27SK)/苏30和歼11B,在生产线完全打通、工艺水平熟练的基础上再研制歼15战斗机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以F18或者“阵风”战斗机为参考,是要重新研发的,不但时间不等人,其制造出来的价钱更会奇高无比!
我军的苏27生产线在19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这条生产线的引进将我国战斗机的制造水平从1960年代末轻型战斗机的水平提高到了与世界同步。
而有了生产线之后怎样充分的利用它,发挥出最大的产能是关键,同时也要利用它培养出更多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唯一的办法就是较大批量的制造,不但为空军制造战斗机,随着海军要向大洋进军航母战斗群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要建造,而选择战斗机机型也只有使用歼11的生产线将它衍生出来,其它型号的战斗机因为有各种各样“不适宜”也没法上舰,所以从长远的打算来看我军第一型战斗机也必须是歼11的衍生型号。
其实苏33也是利用苏27的技术衍生出来的,它的最初叫做苏27K,就是苏27的主要衍生型号,当时苏联也是看中了苏27的整体性能优秀,将它衍生出重型舰载战斗机后能与当时的美军F14“雄猫”战斗机对决。
而“阵风”战斗机也是先有了空军型再有海军型,毕竟相对于使用量来说空军要比海军多了很多,各国海军对于战斗机需求除美国海军之外,都在150架之内,如果单独研制的话费用实在是太高了,就连美国都承受不了被迫在第五代F35战斗机的研发上空军型和海军型同步。
至于说F18战斗机研制年代太久远,1974年研制到了1983年1月份服役,当时“一型多机”技术不是很成熟,而美国空军当时有F4(先有海军型再有空军型)和F15两型重型战斗机,轻型战斗机有F16…有这么多的机型实在是没必要订购F18,虽然它没在美国空军服役,但是外国空军却购买了较大数量,它的生产量也超过了1000架,理论上来说F18就是空军和海军通用型战斗机。
总之,进入到1990年代之后各国对于空军战斗机和海军战斗机的设计上开始趋同,根据自己现有的技术条件去开发海空军需要的战斗机,不再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单独研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歼15B和歼15D服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歼15B和歼15D服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