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隐形战机苏57到中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隐形战机苏57到中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57算隐身战机吗?
苏57整体上遵循隐身原则,但是受制于主客观因素使其在隐身细节方面处理不佳,整体隐身性能在五代机中垫底。
俄罗斯的苏57是一款争议非常多的五代机(我国标准四代机),追捧者对其优异的机动性能赞赏有加,也有一些军迷对其费拉不堪的隐身性能嗤之以鼻,甚至认为这种战机算不上真正的五代机。
即便是吹牛成性的俄罗斯媒体那边,虽然仍然把苏57吹爆为吊打F22、F35的世界第一战机,但是对于该机的隐身性能也非常的“实事求是”,毕竟苏57的隐身性能确实相当一般,不那么好忽悠,比如那直通通的进气道(虽然使用了超级大黄蜂上类似的叶片屏蔽装置)、座舱前外露的光电设备、以及机腹硕大的深沟都是肉眼可见的破环隐身。
虽然当今各型五代机雷达反射面积数据都是顶级机密,但是通过模型计算还是大体上能窥探一二,一般认为苏57在当今各型五代机中隐身性能排名垫底,其前向RCS在0.4-0.5平米左右,较F22、F35、歼20差距较大。
基于此,有些军迷认为苏57的前向RCS与阵风这种对机头方向进行过隐身优化的四代半战机相当,所以得出结论苏57算不上五代机,顶多算作4.75代。其实即便苏57的前向RCS值与阵风、歼10C、超级大黄蜂等进行过隐身优化的四代半相当,但是真正使用时其隐身性能仍然要强于一众四代半,毕竟这些四代半战机都要外挂大量的副油箱和弹药,其雷达反射面积要比武器内置的苏57大得多。
客观的说,苏57在整体布局上遵循了基本的隐身设计原则,比如机翼、机身平滑过渡,减少容易造成电磁波反射的尖角和平面、采用外倾双垂尾、机翼外缘的平行设计、使用吸波涂料等。,这样的隐身设计比半路出家进行修改的四代半战机要好的多。但是受制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在苏57的隐身设计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模拟计算,苏57前、后向的隐身性能尚可,但是侧面隐身性能较差,这说明苏57在隐身设计上重点优化威胁最大的前后方向,而侧向隐身设计就顾不上了。
苏57在隐身性能上的这种取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80:20”准则,这种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前面80%的收益用20%的成本就可达到,但是后面那20%收益却要付出80%的成本,相信大家都对这个准则有切肤体验,比如学习成绩的提升。俄罗斯从自身技术积累和财政能力出发,选择了用较少的成本达到凑合能用的水平,但是放弃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对最后(也是最能体现性能高低)的性能进行挖掘,这种取舍说的好听点就是追求性价比,而不是追求绝对性能。
无论军迷的褒贬是否客观,笔者觉得苏57是当前俄罗斯能够拿出的最好、最合理的五代机型号,因为武器装备的研制不是军迷脑中的天马行空,必须要考虑到技术、资金、生产、装备、维护的方方面面,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娶老婆一个道理,白富美谁都喜欢,但是不是谁都能娶的上、养的起。而充分利用苏27系列研制成果、生产设施、使用经验和维护保障体系的苏57,正是对于当期俄罗斯来说最适合的选择---虽然并不是最好的。
如果苏-57真隐身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吐槽了;
一型武器装备的技术取舍,通常是根据自身需求和对未来作战环境的设想而考量的,苏57也是如此,但是俄罗斯在PAK FA“未来前线战斗机项目”(也就是诞生苏57的项目)的研制过程中对未来空战环境的设想出了偏差。
PAK FA项目诞生于上世界八十年代末,是前苏联为应对美国ATF(F22)而研发新一代战机项目,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全面取代米格-29与苏-27战机。
为此米格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相继拿出了自己的初步竞标方案,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米格1.44与苏-47“金雕”,但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PAK FA计划受到了冲击,不得不将该计划推迟。
▲其实从米格1.44和苏-47金雕的气动结构就可以看出来,最开始俄罗斯的两大设计局在俄罗斯未来战机的设计思路上就选择了重机动而轻隐身的道路。
而俄罗斯之所以会在PAK FA项目上,选择重机动轻隐身的技术思路,其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俄罗斯对未来空战环境的错误理解
俄罗斯对未来空战的思路与美国不同,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与美国各主要航空企业在各类隐身验证项目上取得成功以来,美国就逐步将未来空战的作战环境设想为以精确打击武器为主要手段,隐身超视距打击为主要需求的作战环境,所以美国的五代机项目,无论是诞生F-22的ATF计划、还是诞生F-35的JSF计划,都在战机技术指标确定的一开始,将隐身能力作为未来战机技术的第一需求,战机是主要围绕隐身这一需求而设计研发的。
但是俄罗斯与美国恰恰相反,由于过去前苏联在米格-29、苏-27等四代机在超机动敏捷性上取得的成功,俄罗斯难免不将这种“传统”继承了下来。
而根据俄罗斯对未来空战的设想,如果利用先进电子战技术在远距离外干扰敌方战机雷达/导弹,使其不能在远距离锁定自己,同时利用自己优秀的超机动能力,在远距离外躲开敌方战机的打击,那么当拉进到近距离内,PAK FA就有可能在超机动的加持下利用优秀的敏捷性取得空战优势。所以俄罗斯PAK FA计划就将主要的技术指标当在了“超机动”上,而“隐身性”则相对滞后。
▲俄罗斯新千年复兴PAK FA计划的技术招标中,“隐身性”只排在九大技术需求的倒数第二位,仅强于“短距起降能力”。
在PAK FA原型机T-50首飞后,苏霍伊总经理与苏霍伊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曾多次强调T-50的超机动性,但是对该机的隐身性则一直闭口不谈。
其次,错误的技术跟踪
由于前苏联/俄罗斯一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第一“假想敌”,同时PAK FA计划又相对美国TAF计划落后,所以俄罗斯对美国F-22、F-35的技术跟踪,就成为了后来苏霍伊在研制苏-57的主要技术依据。
但是在这方面,前苏联/俄罗斯又犯了巨大的错误,根据PAK FA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达维登科”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美国F-22的正面雷达截面积(RCS)足有0.3-0.4平方米左右,要比现在所有国内外航空权威估算的F-22RCS高出一个数量级。
所以达维登科在设计T-50的时候,很可能也是以此依据,认为在五代机中隐身性能并非绝对主要的,只要根据F-22那样RCS达到0.3-0.4平方米或者低于一平方米就可以了。
▲根据苏-57的气动布局情况看,无论是正面可见发动机叶片的直通进气道、凹凸不平的机腹下表面还是进气道前缘的百叶窗结构,苏-57都不像一款隐身战机该有的样子。
当然,在俄罗斯方面看来苏-57的隐身与否并不影响其是全世界最先进五代机的地位,就在今年11月11日,俄罗斯红星电视台还播出了一部关于苏-57的纪录片《从T-50到苏-57》,在这部纪录片中,红星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苏-57的主要设计单位与研发企业,当采访到苏霍伊集团首席开发人员“米哈伊尔.斯特雷茨”时,他是这么说的;
“苏-57战机在一开始就是以多用途为目标研发的,在近距格斗、中距空战、对地/对海打击等所有方面苏-57都远超F22与F35,而俄罗斯军方给苏57的代号含义也可以看出这一点(F22+F35=苏57)”
所以……大家怎么看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隐形战机苏57到中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隐形战机苏57到中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