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昭墓找到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昭墓找到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与虎灾和兵役有关的历史?
武松打虎,堪称《水浒传》的封神事件。施耐庵写得扣人心弦,武松的神勇形象,栩栩如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此故事背后,也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
这也形成了国人与虎的复杂感情,爱恨交加。一方面爱之深:虎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用来形容勇敢的将士,虎将、虎臣、虎士,调兵遣将的兵符用黄金刻成的老虎,乃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无所不在,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一方面恨之切,畏惧之余,虎成为恶的象征:为虎作伥、养虎为患、谈虎色变。虎灾的频发是时人的梦魇,自春秋战国起,即史不绝书。
1
春秋时期,虎灾便有发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一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子路前去问询,妇人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再问为何不搬走,妇人道:无暴政。孔子感慨万千,说出千古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泰山脚下,虽远离郡县,但也非荒山野林。昔者、又、今,并非是同一时间丧身。一家三口先后丧身虎口,足见虎患不小。
东汉王充在《论衡·遭虎》就提到,“虎时入邑,行于民间。”老虎经常跑到城市逛街,四处游走,想想都瘆得慌!
乃至三国时,因为虎的数量惊人,孙权的娱乐项目就是外出猎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马为虎所伤”。气得张昭对孙权吹胡子瞪眼。
2
虎灾事件的记载,唐宋时期相对较少。大体是该时期商贸流通剧增,经济高度发达。
但关于虎的记载不少。杜甫在《遣兴五首》就写过,他应该亲眼目睹虎之真身,写得活灵活现:被捕后雷鸣般的咆哮,脚爪的张舞,眼睛的闪烁。
晚唐时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老虎出现的频率更多。张籍《猛虎行》如此记载: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南山是在京都的附近,老虎大白天就绕林散步,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时不时到农家之中,猎取牛犊吃牛排。
宋代诗人陆游曾亲临前线,他武力高超,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杀虎的辉煌业绩。诸如“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画面感十足。
3
明清时期,虎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宋正海先生统计,从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全国发生虎患16起,东南地区仅为6起。而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近乎百倍。地域亦呈扩大事态,虎患从个别县市的个别现象,到几乎遍布东南,虎患州县197个,占比56%。
该地区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就有31次,其中伤亡百余人的12次,1000人以
安徽历史名将?
安徽的历史名将: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 、谋略家 、东吴名将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 ,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渡江击刘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 ,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 。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为孙权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 ,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 。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昭墓找到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昭墓找到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