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河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落实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暨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场观摩交流会在郑州举行。郑州市的多所学校展示了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等地的代表分享了当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经验。(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重视体育教育,学生体质相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但像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等问题仍较为普遍。之所以如此,在一些地方,是受到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限制,有的则是因为家长、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还要看到,一些学校和家长并不真正重视学生体质,而只重视体育测试时的学生体育成绩,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应试体育让学生体质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阵子,不能管用一辈子”。这导致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体育活动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好处太多,比如能够提升学生体质,防范近视、肥胖等,增强孩子免疫力,还有助于释放压力,有益孩子心理健康,还能磨炼孩子意志力。所以,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这同样也符合“百年育人”的目的。体育活动是青少年成长的“助长力”,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低,也就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此前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天要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作出刚性要求,划出“硬杠杠”,有了“量”才可能有“质”,这对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很有必要。而当前一些学校还存在课间十分钟被挤占,成了“课间圈养”的现象,也要防范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变成走过场与流于形式。
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能够抓好落实,量与质要并抓。要抓好体育大课间这堂体育“大课”,要把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抓好抓实。比如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防范体育课、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被挤占。
要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活起来”。中小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要能够丰富多彩,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还要袪除体育教育的功利性,要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感受到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要防范“应试体育”成了扼杀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杀手”。对此,就还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权责范围,落实相关责任,尤其要明确中小学校长“首责”。
另外,还要解决好一些学校存在的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要提高体育教育的软硬件基础,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等等。当然,家长也要鼓励与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要补上“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的教育短板,就不仅要保障孩子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让体育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文/戴先任
编辑/王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