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师被欠薪集体罢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师被欠薪集体罢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高校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缺钱,导致整体水平偏弱;第二个是偏科,主要是偏文科。
关于缺钱,主要是政府没钱,自然没有经费为大学注资,导致大学更需要自筹资金。
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没有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位,而是把军事和政治放在第一位。在经费倾斜上,文化教育方面只能是意思意思算了。
北洋政府的财政开支就是一团浆糊,入不敷出是常态,农业税、商业税、海关税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大的开支,不得不依赖对外借款、公债、印制钞票、种植鸦片等等极其不负责任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在开支上,军事费用占据了绝对多数,1923年,北洋中央政府的军费开支占据了其全部开支的64%,还要负担满清留下的不平等条约赔款,还需要支付政府运作开支和人员薪水,投入教育的钱真的寥寥。地方军阀的开支更是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占据其全部开支最高可达94%。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地方军阀连属下官员、吏员的工资都不敢保证,民生工程、工农业建设等等几乎都是零,文化教育的投入就是笑话,甚至还不如清政府时期的投入。比如武汉大学的基础还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打下的底子,北洋政府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北京的几所大学年年闹欠薪,以至于教职员工发动罢教。1923年9月,广州市中等以上教职员,因欠薪5个月,无法维持生活议决罢课。11月,安徽省教职员向省长索薪被殴伤,发生风潮,多人被捕。甚至教育部都发不出工资。1926年1月5日,发生教育部部员开会索薪之事,决定查封《四库全书》作为欠薪抵押品。11月17日,北京国立大学及专门学校八校因“政府积欠经费9个月,学校难以维持”,召开联席会议宣告学校关闭。——你读读鲁迅先生的杂文,里面有好几篇都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当然,也要地方军阀很重视教育的,比如张作霖、阎锡山等人都能提供一点经费,张作霖还知道要搞个东北大学;张伯苓筹建南开大学,也是到处募捐,北洋的徐世昌、黎元洪都曾经以私人名义给予资助。但这些都不是制度化的,而是一种临时拨款。他们还是军阀,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军队而不是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稍微好点,不管怎么说,财政上一团浆糊的北洋要好得多了,也懂得不乱发纸币、要禁绝鸦片,知道要发展点工商业了,在教育上知道要建立“国力大学”,要制度性地给点经费。不过总的来说,南京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军事费用还是占据了绝对多数,教育费用还是寥寥,比北洋政府好的就是可以制度性保障了。以下是南京政府1928-1930年收入和支出略表:
可以看到,南京政府的军费依然占据了40%多,还外债需要支出30%多,两项合计差不多就80%了,剩下的维持一下政府运作就没有什么了,好歹还给教育留下了2%,至于民生建设什么的,就根本顾不上了。
一个正常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是下面这种,把国防费用压低到10%甚至以下,把社会保障、卫生、教育都提起来,还能搞好工农业建设和商业扶持。
民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民国教育缺钱的后果是什么?
第一是公立大学比较少,私立大学多。私立大学经费来自学生学费以及校长、校董事募捐。当然请的教授、招的学生也很少。1934年,北京大学只有教授56人,清华大学只有教授87人,便是规模最大的中央大学也只有教授197人,而国际驰名的协和医学院则只有十余名教授。相对于哈佛、哥大、牛津、剑桥等来说,这都是典型的“小而精”的名校。1934年,中国高校共有教员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学生41768。相对于今天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大学生来说,简直就不值一提。
第二是严重偏科,只能搞一些文史哲之类的文科、社会学科。反正这种学科只要有老师、有教师、有课桌,筹措经费印点教材就能开课。至于理工类就别想了,教学器具都买不起。实验室之类的就是空想;所以各地的理工类学院,也只能讲讲理论,搞实验是比较困哪的。民国出了不少“大师”,但是没有出什么大科学家和大工程师,稍微出一点有名气的还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同时也导致民国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几乎就是空白,汽车、飞机、轮船这些制造有些困难,只能造些枪炮;铁路、公路、桥梁、电站也几乎就是空白;工商业只能满足于小作坊的轻工业,矿业只能搞人工挖煤——工业基础薄弱是一个因素,人才匮乏也是一个因素。
第三就是地域发展不平均。南京、武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还有几所大学,开封、武汉、长沙、成都、西安能有一所大学都不错了,其余省份就不要想什么大学了。
第四,基础教育差。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不能只看大学,还要看基础教育,也就是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当时欧美日等国家都已经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民国在这方面恐怕是远远不及。
第五,至于有人认为民国“教育环境宽松”,那有几个原因,一是政府无法提供经费,所以大学多是私立大学,教育部不好卡脖子;二是在当时的军阀看起来,大学就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国子监,大学教授就是国子监祭酒,都是储备官员,未来要靠这些人给他们施政的,所以做事不能太极端;三是当时的军阀忙于内战,根本无暇顾及大学,同时他们觉得,相比较秀才的嘴,还是同行的枪威胁更大一些。
反过来说,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内忧外患之下,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战乱频发的情况下,还维持了下来,甚至能贡献出一些“大师”“学者”,大学生,已经可以称之为奇迹了,我们实在不能对当时的教育工作者要求太多。
《悟空问答》小秘书你一晚上也不休息吗?来给我推送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答题?真无聊。
要问这个历史答案,民国时期有可数的高校顶数清华园,天津南开,浙江厦大,其余高校则是建国后创立,也是平平常常的水平。解放前,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社会受外敌侵略,民众受苦受难,政府腐败无能,经济潇条,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既是有意愿深造又有何能力就读?!如北洋水师邓世昌还是去大布列颠就读的船运学堂。成为了大清的牺牲品。
而现在全国各省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培训学校高校。北大,哈工大,各个理工学院,技术院校遍地开花。其功能为国家建设研发科技项目,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和保证,也为未来发展铺垫了广阔道路!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的发展既是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又是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扩散的结果。
从教育制度上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创立并不是传统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清末的“癸卯学制”是通过借鉴日本学制,间接引进西方近代学校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913年间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校系统。这两年旧历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故称。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年~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
其内容虽略仿法德教育制度,但仍以日本学制为主要蓝本。其中,《专门学校令》、《大学令》等文件,就带有明显的日本痕迹。
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工科以及文理二科为主。须同于下列各款之一者,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三、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专门学校令》将学校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种。
1919年,中国仅有国立大学3所,私立大学5所,共计8所。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只有认真吸取前人办学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真正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先来看启蒙,以前是私塾,一个老师教几个,十几个学生,老师只会一样学问,学生也只能学到一种,读书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十几个学生养一个老师,成本就高,没钱的家庭就负担不起,子孙只能成为文盲。
到了清末屡次受到列强的侵扰,每次都败得很惨,人们就开始反思,认为是武器不如人家,这好办我买就是。可是甲午一战连武器还不如我们的日本照样把我们按在地上搓,有识之士看到日本是全方位的学习欧美,于是呼吁我们也应该这样,当时叫改革维新。
改革第一步是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一个私塾老师是不可能的,于是成立学校,几个老师,招收几百个学生,几百人养活几个人成本大大减轻,普通人家也供养得起子弟上学,经济学上是代价最小,收获最大。老师各有所长,语文,数学,化学,历史,外文(这些是当年最重要的),学生学会了比只会一样的老师还有用,就这样学校在中国发展开来。
可是还是有人只想考功名,有人就建议干脆废除科举(其实开始的时候有洋科举,考数学,化学,可是效果不好),使大家都成为通才。成立了京师大学堂,相当于国子监,培养顶级的人才。这里要感谢美国,先后成立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燕京后来文,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法政,社会科并入政法大学,校舍并入北大就消失了。美国当年是为了培养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校,可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老一辈的科学家,学者几乎都是出自这两所学校,现在的清华和北大是中国顶尖的大学,美国功不可没。
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是中国西学的开始,当时社会各界均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不但大批留学东西洋,还建设了一批自主高校。北大清华等百年高校都是从那个时候建设成立的。
特别提一下张之洞,张之洞本是传统文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但下到地方从政后,大力发展洋务。在湖北建钢铁厂、兵工厂、新式学堂、公派留学生。署任湖广总督任上,培养了大批革新人才,使湖北湖南面貌一新,走在了全国洋务运动的前列。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与这位老学究关系密切。
绩效迟迟不发,期末考试老师拒绝监考,行吗?
绩效迟迟不发,期末考试老师拒绝监考,行吗?
问题描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真不少:本学期每月都扣绩效,临近期末了依然迟迟不发,校方理由包括方案没出炉、害怕新方案老师不认可而消极怠工、害怕新方案打乱评价秩序、假期发放可以有效避免老师找麻烦;现在老师们商量用拒绝期末监考的方式倒逼学校发绩效,是否可行?笔者联系有关教育政策和这种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考试监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基本职责之一,老师无故拒绝监考,是违规违纪的。中小学校老师的工作纷繁芜杂,只要处于正常上班时间,一般都必须服从学校按规定安排的正常工作,并且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好,否则就是典型的违反校规校纪;其中,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监考工作也一样,是老师不可随便拒绝的正常工作职责和任务,当然有特殊情况的老师除外,例如由于身心健康状况,确实无法履行正常监考的职责和任务,就可以向学校递交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可以不去监考。但是,问题描述中的情况不在此列,这是在跟学校搞对抗,因私废公,会受到严肃处理的!
其次、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发放,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的切肤之痛,很多老师对此事都有太多的牢骚话要说。中小学教师谈起绩效工资考核问题,据笔者所能知道的地方,反映基本上都一样,那真是“同仇敌忾、骂声不绝”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来教育系统引入绩效奖励工资制度是一件很好的事,目的就是为了激活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投身教育事业;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奇葩的事,其结果自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小学教师们对这一制度诟病良多。主要问题就集中在三个方面:①绩效考核方案不透明、不合理,缺乏统一标准;②中小学领导权限过大,缺乏监督,滋生贪腐温床;③发放偷偷摸摸,害怕老师们“找茬”,差不多都是放到假期里发放!
再者、因为绩效考核不合理或者发放不及时而拒绝学校安排的正常监考工作,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必然会受到行政处理。按理来说,绩效工资发放,只要考核标准摆在明处,接受所有老师监督,就不应该出现这些个乱七八糟的问题;但是校领导不这样想,似乎校领导们以此作为了“尚方宝剑”,可以任意拿捏老师了,毫不客气地说,就是“山高皇帝远,就我一个人说了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话的做轻松工作、拿更多绩效奖励,反之则干更多的活拿最少的绩效奖励!尽管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但是老师们依然不能因此而拒绝期末监考工作安排,否则有道理也变成了无理取闹,作为学校老师,正常情况下你就必须服从学校工作的大局,不能因私废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绩效迟迟不发,期末考试老师拒绝监考,行吗”的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不行。中小学绩效奖励工资发放不合理、不及时,你可以向上级反映、和申诉,哪怕是控告都合理合法;但是如果因此而因私废公、耽误了学校正常的监考工作,那就是重大教学事故了,有关老师必须承担相关责任和处罚!
万万不可!
老师虽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是有事平时就要解决,平时没解决,期末考试了有的是时间坐下来解决啊!
学校没给老师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学校错了,领导有责任。
但是作为老师,期末考试这么大的事,竟然想不监考,这就大错而特错了!
首先,一码归一码,这是你的本职工作,你必须要把他做好。学校没发奖励性绩效工资,那是单位和校长的错。不监考相当于罢课,影响是极坏的,性质是恶劣的,后果很严重,是要受处分的!
其次,一学期过去了,期末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检测方式,对老师、学生和家长来说,意义重大,岂能当儿戏?拖欠工资,可以补发。罢考,补考吗?
别犯傻了,安心工作。放假了工会好好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研究讨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细则。
我也教书。除了生病有特殊事外,哪怕身上只有几元钱,都要坚持上班,再难不能误学生,学生是国家的,我们要爱国。如果地方政府发放公务员奖金,应该遵照政策发给教师奖金,并把往年的奖金补发教师,铁岭听说补发了十多年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全国各地政府应该向铁岭学习。绩效这块,扣除老师病事假误工产生费用外,余下部分应该发给老师。我的体会是:老师几乎人人凭良心在努力工作(除少数外),老师每天面临几十个学生围着你吵吼,你要安抚还要想法尽可能多传授知识,确实心累。
听我说,绝对不可行。
这不是两个人吵架,你不仁我不义的问题。绩效不发,这是上层领导的问题,可以找领导要说法或者再往上层反映,这样你是占理的;如果以拒绝监考为手段,首先违背了职业操守,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学生,其次,这样你就被动了,把矛盾激化,不利于解决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师被欠薪集体罢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师被欠薪集体罢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