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广阔舞台上,体育教学面临着数字化革新浪潮的诸多挑战与宝贵机遇。随着公众健康观念的觉醒及生活形态的多样化,瑜伽——这一身心并重的综合性运动,逐渐在高校校园内绽放异彩,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喜爱。为此,我们要探索一种别开生面的体育教学模式,引领高校瑜伽课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巧妙融合现代科技工具、心理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之精华,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瑜伽技艺的传授,更要强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与综合调理,旨在通过增强体质、提高柔韧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化与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为高校瑜伽课程增加新的生机与内涵,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跃升,为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借鉴。
高校体育瑜伽课程,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抹亮色,是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身理念的典范。它不仅仅局限于体式的练习,更是一种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以瑜伽哲学为引领,结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它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强调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心理需求,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锻炼效果。其次,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不仅通过体式训练增强体能、提升柔韧性,还融入冥想、呼吸法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最后,课程倡导文化自信,通过瑜伽这一载体,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高校体育瑜伽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正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高校体育课开设瑜伽课程,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健身需求,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瑜伽的修炼,学生能在增强体能的同时,培养自我认知,提高心理韧性,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助于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导向作用下,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都相对比较固定,常规运动项目基本上以球类、跑步、健美操等为主。长时间单一刻板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瑜伽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当中,可以很好地充实体育教学内容,重新焕发起体育教学的活力。此外,瑜伽项目新颖时尚的特征与大学生有着很高的适配度,大学生对此都表示出很高的学习兴致。加之瑜伽与其他运动项目截然不同的训练环境,更容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更好的启发与帮助。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猎奇心理。大学生是各类新鲜事物的忠实追求者,他们渴望各种新鲜事物的产生,也享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快感。瑜伽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种代表性时尚健身运动,其与大学生追求新事物、追求健美身材以及追求休闲舒适运动方式的需求不谋而合,所以,瑜伽项目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这种猎奇心理会使得大学生在日常参与瑜伽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参与兴致。而且高校体育开设瑜伽课程可以给予大学生专业的教学指导,大学生可通过专业途径和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瑜伽项目,学习效率自然也可得到有效提升。
有助于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兴起。高校在体育教学体系中融入瑜伽课程,增添瑜伽运动项目有助于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兴起,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瑜伽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其也同步展现出很强的综合性,瑜伽成功集运动、娱乐与健身于一体,已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的喜欢,这是瑜伽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所具备的重要优势。而且,大学生们也很乐意在课余时间练习瑜伽,无形之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瑜伽锻炼队列当中,这不仅锻炼了大学生身体,也使得整个学校的体育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健康。
有助于大学生形体塑造。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大学生长时间承受着强大的学习压力,待进入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之后,很多大学生便逐步展露出松懈心理,生活作息也越来越不规律,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他们更容易随心而为,表现出非常随性懒散的一面。久而久之,整体身体素质水平都会受到影响,在身体韧性、爆发力、速度、耐力等方面,其能力水平均不如从前。但他们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学习瑜伽这种运动强度并不是很大的项目,其对于恢复他们的身体状态,塑造更健康的形体具有很大帮助。比如,瑜伽可以帮助大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运动模式来支撑肌腱周围的肌肉,使得身体炎症区域得到更快速的置于。还有,瑜伽可以逐步加强大学生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使得身体臀部肌肉、股四头肌等变得更加强壮,进而更好地保护骨关节。此外,规律持久的瑜伽训练还能让大学生的身体保持流畅性和灵活性,使原来扭曲的脊柱得到有效的舒缓和纠正,明显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态,起到健身塑形的效果。
高校体育瑜伽课程改革中,创新型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它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瑜伽精髓,采用个性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元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兴趣,推动了瑜伽课程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应用“1424”教学方法,将4H理念贯穿到瑜伽课程教学的全过程。“1424”教学方式以瑜伽教学和终身体育思想传播相融合为核心,在实际瑜伽课程教学中主要涉及到四种实践形式,分别是理论讲授和实践演练并重、课堂学习和课余自修结合、文献阅读和信息反馈互融、俱乐部活动和参赛交流拓展。实践证明,“1424”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瑜伽课程教学中有着很强实用性。因此,高校要引入和应用此方法,并在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融入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和提升健康的能力为宗旨的4H理念,助力瑜伽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瑜伽课程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瑜伽课都设定相应的主题,比如锻炼核心肌群、拉伸腿部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耐心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思考每个瑜伽体式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指导帮助学生认识提高体能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要精心选择与瑜伽教学内容相搭配的其它教学资源,比如音乐、舞蹈等,尝试在瑜伽课程中融入更多内容,让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放松。
适用瑜伽课程+俱乐部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瑜伽的机会。众所周知,当前社会中有很多的专业瑜伽教学机构,多以瑜伽俱乐部为主,即有专业瑜伽教练来指导学员练习瑜伽,但学习瑜伽的时间是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来安排。高校体育瑜伽课程虽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来呈现,即由学校统一安排学习瑜伽的时间,但不妨可以考虑在瑜伽课程原型构建基础上尝试增加一些俱乐部元素,将瑜伽课程和俱乐部模式结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机会,让对瑜伽有兴趣的学生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学习。首先,高校应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因材施教两项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结合瑜伽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开展模式,在保证不影响瑜伽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考虑为大学生创设更多参与瑜伽锻炼的场合和机会,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瑜伽的需求,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推广瑜伽运动。其次,制定科学明晰的瑜伽俱乐部机制,积极借鉴社会中瑜伽俱乐部的机制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学校瑜伽课程教学的要求,构建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校内瑜伽俱乐部机制。鼓励对瑜伽项目有兴趣的大学生积极到俱乐部报名参与,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空间,可根据自己的学业安排来自主决定到俱乐部锻炼的时间,但高校仍然要设置一系列限制性规定,比如加入瑜伽俱乐部的大学生也需要遵从俱乐部的课时机制,必须要修完课时或者取得相应成绩才有资格继续在俱乐部学习瑜伽,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
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拓展瑜伽学习的范围。伴随着各类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入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当前教育教学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使用。在创新和改革瑜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尝试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完成瑜伽课程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让大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瑜伽知识,掌握更多瑜伽技能。瑜伽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来向学生传授一些瑜伽技能和瑜伽技巧,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一些瑜伽运动精彩瞬间,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一些与瑜伽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瑜伽教师要建立一些专门用于学生自学瑜伽的学习平台,比如 QQ、微信群等,也可利用一些适合大学瑜伽学习的小游戏,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这些小游戏当中,并且在班级群中分享这些小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瑜伽教师要选取“慕课”课堂为网络平台,利用移动数据收集设备完成“线上+线下”的瑜伽课堂教学。在课前环节安排中,教师可以线上教学为主把本节瑜伽课所涉及到相关内容,制作成一份电子资料,结合一些视频、动画资源,放在 MOOC课堂的学生端,并在班级微信群中同步此 信息,要求让学生在收 到MOOC作业后,按照教师的指导,自行学习。在课中环节设置里,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一些瑜伽技巧练习和研讨式学习任务,课后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瑜伽训练任务以及一些关于瑜伽运动项目的相关问题解答,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瑜伽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参与到课后交流分享当中,倾听学生们对于课程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对学生们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瑜伽是当前大学生群体非常喜爱的一类运动项目。瑜伽崇尚自然健康的训练方式,充满时尚潮流的文化韵味,且瑜伽运动不会受器材、场地等客观因素的过多局限,与当下大学生追求时尚、新奇、健美的需求有着高度适配性。高校选择将瑜伽项目融入到体育教学体系当中是为明智之举,未来高校在创新和改革瑜伽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依然要时刻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但与此同时也要立足实际,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自身条件允许范围内来逐步拓展和优化相应瑜伽教学模式,要时刻明确瑜伽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全力推动瑜伽教学与其它教学资源的融合,长久保持轻松愉悦的瑜伽教学氛围,激发起和维护好大学生参与瑜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锻炼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陈科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来源: 光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