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箭18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一箭18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朝鲜壬辰倭乱中的李如松指挥的碧蹄馆之役战况到底是怎样的?你如何评价?
碧蹄馆之战是万历三大征之抗日援朝中所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日方统帅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明军统帅李如松查大受,高伯颜。明军入朝后,在平壤一举击溃小西行长军,收复平壤,接连南下,开城旋即收复,明军势入破竹。日军闻风溃逃。因为自对马海峡登陆朝鲜以来,日军一路北上,朝军一战即溃,日军还从未与上敌手,这次可是实实在在栽了一个大根头。接连的大胜让明军主帅似有轻敌之嫌,加上情报失误,对日军兵力估计不足,反观日军,对明军兵力也是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公元1493年正月27.两军在汉城以北的碧蹄馆拉开了大战,日军自壤败退后,各路入侵日本开一路狂奔,开始收缩战线,最后决定以王京为大本营,总算稳着了阵脚。而明军入朝作战,后勤从国内运输,保障严重不足。加上连战连捷。明军统帅产生了速战速决的作战思想。在后勤及大部队没有跟上的情况下,想用突击骑兵一举拿下王京,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其时日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做了充分的心里准备,就是要在王京与明军决战,而明军认为是遭遇战。其实是日军精心策化的伏击战,当查大受的探哨军遇上日军的巡逻军,便展开了击杀,日军被击溃逃向王京禀告,日军大队人马闻风而动,其实查大受手下当时只有500多人马。日军的一个大队就有几千人之多。加上天气大雾迷满,碧蹄馆周边地形口窄肚大,两边又是一凸一凹的地形,极易形戊成两面包夹之势,中间平原狭窄,道路泞泥不堪,明军骑兵优势大大折扣,很快查大受部陷入了苦战,兵力上不占优,明军开始后撤。这时主帅李如松听到查大受部与日军激战,火速支援,看到前方明军开始撤退,便合兵一处,向日军反击,一场侦察战,变成了遭遇战,又变成了三面围歼战。说真的,明军真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其实李如松这时应当接迎查大受撤离战场,是最好的决策。日军很快利用优势兵力左右迂回将几千明军三面合围,双方陷入了苦战。还好,李如松带来的都是精锐之军,不然有可能被日军全歼,必境日军数量占优,而且以逸待劳,且占有地理优势。李如松差点被击杀,可见战争之惨烈。还好。杨元率一支生力军杀到。这才应接明军撤出战场。碧蹄馆之战,明军主帅突击冒进,在没有弄清敌情情况下,冒然应战,犯了兵家大忌。日军利用地理,天气,和人数上的优势扳回一城。这一战明日两方才有了互相的认识与了解。才有了和平谈判解决的想法。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啊。
碧蹄馆之战过程其实很简单,平壤之战之后,李如松因为收复平壤,名声大振。李如松就打算一鼓作气收复汉城(今首尔)。于是李如松派遣手下一个叫查大受的人去侦查,自己率领一支部队过来后续跟进。李如松这一支部队应该是自己的亲兵组成的,没有与明朝后面的大部队,也就是说是孤军奋进。
当查大受在碧蹄馆这个地方与鬼子的侦查部队遭遇,李如松得到消息,立马率领自己的亲军三千多人跟上了,想要“搂草打兔子”。鬼子这边,也发现了李如松的部队,以为是明军主力部队,就在碧蹄馆集合军队决定于明军决一死战。
于是两支根本不知道对方内情就在碧蹄馆这个地方二话不说就打起来了,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李如松的军队作战不力,于是下马继续打。双方死打死打,从白天打到黄昏,毕竟明军兵力不足,而且不知内情,虽然作战勇猛,但是猛虎敌不过群狼,被鬼子步步紧逼,明军被包围了。
正在危及的时候,明军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1000援军到来,冲入包围圈,与圈内的李如松部里应外合,最终掩护李如松部突出重围。而鬼子也害怕明军埋伏就没有追赶,这就是碧蹄馆之战。
碧蹄馆之战,根据李如松事后的上报说,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阵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员。李如松的亲兵死伤惨重,再加上其他原因就没有参加后续的战斗。
对于碧蹄馆之战,我的评价是荒唐至极。李如松身为主帅,因为有收复平壤的事情在前,麻痹大意,骄傲自满,没有完全搞清楚前线的状况,贸然出兵,以身犯险,犯了大忌。你想想,作为一军的主帅,在这种情况之下被俘虏或者被杀,对整个战局影响多大啊;作为主帅连一个大局观念都没有,跟一个莽夫一样只会冲锋陷阵。
李如松的这个性格如此,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之后。1578年,蒙古鞑靼犯边,李如松又一次率轻骑进击,结果被蒙古人包围。这一次是没人会给李如松增援,这一次战斗,李如松以及麾下三千余人不敌身亡,李如松卒年五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箭18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箭18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