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英法为什么不希望德国入常?
德国与英法同为欧洲大国,但是历史上因为争夺在欧洲的霸权,发生过多次战争,英法能获取联合国五常的席位,英国靠战争,法国靠英美的支持,这本身就是为了抑制德国。虽然一战,二战德国都战败了,但是德国的体量大,经济比英法强,一旦德国入常,代表欧洲就没有英法啥事了。
这太正常了,如果德国成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法两国就会变得非常没有存在感,俗称灯下黑。
现在欧洲有三个常任理事国,他们分别是英国,法国和俄罗斯。
这三个常任理事国中,俄罗斯位于东欧地区和英法两国属于对手国家,他们在欧洲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是,如果德国入常的话,英法两国在欧洲地区的存在感就会大幅的下降,因为德国的国家实力要远强于这两个国家,而且他们是近邻。
首先,英法两国的经济规模远低于德国。
从经济上来看,德国是欧洲地区主要国家中经济状况最好的。
2018年,德国的GDP为4万亿美元,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而当年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83万亿美元。法国就更低了,只有2.78万亿美元。
而且,德国的经济规模正在稳步增加,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英法两国就不是了,英国经济规模最大的时候是2007年,生产总值为3.08万亿美元。法国是2008年,经济规模为2.91万亿美元。
经过了10年多的发展,英法两国的经济规模反而徘徊不前,可想而知这些年他们的经济状况是非常差的。
三国之中只有德国还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可以肯定几年以后德国的经济规模将会把英法两国拉的连影都看不见。
军事上来看,德国的军费投资占GDP的比例远低于英法两国,但是德国军队的常规力量和英法两国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
英国现役军人为23.2万人,军事预算大约占到了GDP的1.8%;法国军队拥有20.5万人,军费占GDP的比重是2.3%;德国军队现役的人数比英法两国稍微少一些,现役人员为17.8万人,德国军费大约占到了GDP的1.2%,其比重远低于英法两国。但是,由于德国的GDP总额远超英法两国,并且军队数量稍微少一些,所以人均军费不低于英法。
从装备上来看,德国缺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但是论常规力量德国军队并不弱于英法两国。
强大的军火工业
德国是二战战败国,不仅在军队建设上受到了很多限制,在武器制造方面也是如此。
但是,这仍然不能掩盖德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德国军队中大多数武器都是国产。
而且,德国是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每年会出口上百亿美元的军工装备,而英法两国也是德国的重要客户。
所以,德国人的武器生产能力最起码不弱于英法两国,一旦他摆脱战败国的束缚,大力扩军备战,在常规武器方面很轻松的就会超过英法两国的军事实力。
更大的人口规模
德国为西欧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高达8300万。而英法两国的人口都是6600多万,比德国人少了1000多万。
以上对比可见,德国的人口、经济、军事和军事潜力都不弱于英法,甚至远强于英法。
而德国和英法两国同样位于西欧,一旦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就会迅速崛起,作为德国的近邻,英法两国会生活这个庞然大物的压迫下,从而失去在西欧地区的话语权,也失去在当地的存在感。
所以,英法两国非常不希望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不只英法不希望德国入常,任何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不希望有新的成员加入稀释自己的权力。所以咱们看到,面对印度几次三番的申请入常,美国一方面表示“支持”,另一方面又表示“就算印度能入常,也不能享有现五常同等权力,例如不能有一票否决权。”
另外,正所谓人多嘴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不有助于许多国际问题的解决,甚至还有可能会搞成“三个和尚没水喝”。你想想,现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只有五个,要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大家都要通过长时间的争吵、协商、妥协,要是再增加席位,真有可能是常常议而不决,“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三,德国要入常机会也不是没有。历史上的五常之中有四常是打出来的,法国则是美英苏博弈的产物——当然,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也功不可没。虽然维希法国投降了,做了希特勒的帮凶,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一直在抵抗。总的来说,法国的五常席位来得不那么的有底气。如果德国要入常,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法国拉下马,由欧盟替代他的位置。欧盟一直是德国在当家,欧盟替代法国也就等于是德国替代法国。另一个就是英国脱欧,导致英国分裂,造成北爱尔兰脱英,和爱尔兰合并,英格兰和苏格兰分裂,成为两个国家,威尔士有可能加入英格兰或苏格兰,也有可能独立,这样一来无论是哪个都没有资格继续英国的主体,英国五常席位也就没了,刚好德国顶上。
不仅仅英法想法,全世界投鼠忌器,毕竟德国太强大。东西德合并之后,当今没哪个国家,能够阻止德国战车。去年的中东难民,被默大妈接收后,立马多百万人口,至少可组建30万人大军。德国精工制造,武器当然超一流,美国不是对手。驻军撤离之后,不确定性消失,还有大和民族,与日耳曼携手,泛斯拉夫民族,或主宰未来世界?
入常就是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意思,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理论上,任何国际事务,只要不同意,就可以投下反对票,那么在联合国层面就不会形成决议。比如美国要打伊朗,如果想要获得联合国授权就得经过安理会这道程序,一旦俄罗斯反对投下反对票,那就获得不了联合国授权。虽然说美国也可以自己单干,拉上点盟友装点门面,但是其合法性显然大大降低了。
第一,德国入常事关联合国的合法性。否决权只有联合国五常有,而联合国成立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战胜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之上的。就是为了防止德日这些国家再次发动侵略战争才成立了联合国。如果德国也成为常任理事国,拥有了联合国最具实权性的否决权,那联合国的合法性恐怕要重新定义,联合国的性质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产生很过非本意后果。
第二,权力具有排他性,任何既得权力国都不希望他国分享。英法都是联合国五常,手握重要权力,虽然实力已经是二流国家,但是借助联合国安理会,获得了远大于其国力所能支撑的国际上影响力。如果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无疑会稀释英法的权力,造成英法国际地位的下降。
第三,害怕德国重新东山再起。德法虽然已经和解,英国与德国之间也没了紧张关系。但是这里面有个很重要前提,那就是德国被现行国际体系所压制,无法急速扩张军力,也无法快速获得政治影响力。如果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程度上在现行体系内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很可能对自己的限制松绑,即使是和平性质的扩张并超过英法影响力,也是英法所不能接受的,更何况并不能完全派出德国扩军实行军事崛起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上过不去。法国二战中被虐的很惨,英国虽然没有被灭国,但是被轰炸的也很惨。整个二战,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战后两国殖民地纷纷独立,使得自己国际地位衰减。如果让造成这么大损失的德国也拥有了与自己一样的否决权,获得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常任理事国。那恐怕在感情上也不能被英国民众接受,不仅普通民众,就连精英也难以接受。毕竟精英也是人,带着感性和背负历史的人。
总之,德国入常,在现行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同样的还有日本,更没戏。稍微有点戏的就是印度,但是印度将自己与德国日本捆绑一起入常,那也是一条不归路。
一战后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为何遭到英美两国极力反对?
严惩德国意味法国将在欧州大陆成为第一强国,这会动摇英国在欧洲的地位,也有损于美国利益。毕竟这两国都不希望在德国之后,再冒出一个不易对付的对手。所以英美反对法国关于严惩德国的主张。
1918年一战结束,法国所在的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但是最早加入战争的法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法国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作为一战主战场被打成一片废墟,可以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因此一方面为了补偿自身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德国再次崛起,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严惩甚至于肢解德国,但在英美两国的阻挠下,法国的图谋没有得逞。只能说协约国阵营就是个利益联盟,当大敌德国倒下后,英法美这三个盟国为了争权夺利自然拆伙了。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英法两国堪称世仇,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就连让法国遭受奇耻大辱的1870年普法战争背后也离不开英国,可以说英法的敌对几乎贯穿欧洲历史,一直到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崛起才改变了局面。
1871年,长期分裂的德意志实现统一,迅速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到20世纪初德国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在经济领域打的英国节节败退;而等到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德国更是依靠强大的国力在殖民地争夺、海军军备竞赛等多个领域对英国发起挑战。大英帝国面对德国的挑战越来越力不从心,眼看着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不得不放弃过去的“光辉孤立”政策,寻求盟友支持。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主动访问宿敌法国,促成了1904年英法协约的签订,双方就过去的仇怨达成谅解,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
实际上英国拉拢法国有些居心不良,有让法国挡枪的嫌疑。因为英国本土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虽然有军事盟约,但是英国军队并不会在战争刚爆发的时就投入战斗,等到英国军队赶到前线的时候,德军早就攻入法国境内了,最终一战英军伤亡113万,而法军伤亡高达633万,差距悬殊;另外英国本土在一战中基本没受到破坏,而法国东北部的10个省开战不久就被德军占领,这里是法国的工业中心,沦陷了4年,一战法国财产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伤筋动骨。可见英法说是盟友,互相间也是算计不停。
一战结束后,英国民间也有要求严惩德国的呼声,但英国政府明白一旦过分削弱德国,会造成法国独霸西欧大陆的局势,这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拆法国的台,同意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瓜分德国殖民地,但是不同意彻底解除德国的武装力量。应该说最终版本的《凡尔赛条约》是比较符合英国诉求的。
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应该说是有传统友谊的国家。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美国击败英国,实现独立的重要因素。此后在对抗英国的问题上,美法两国又多次联手,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就是法国1876年的时候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但是这种友谊在重大的国家利益面前是很脆弱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就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有限,被欧洲列强当成土财主对待。一战是美国又一场资本盛宴,在战争前期美国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是两头通吃,捞了一大笔钱。等到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一方面是德国已经显露颓势,美国属于痛打落水狗,捡便宜去了;另一方面美国是要趁机插手欧洲事务,扩大美国影响力,使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
一战中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法国欠美国债务40亿美元,美国成为英法的最大债主,美国以为可以借此取得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因此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纲领,表面上说的是自由平等,实际上就是美国要从英法手中夺权。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的第一天,威尔逊就驳斥了法国要严惩德国的主张,要求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想主导巴黎和会进程。但英法也不是吃素的,联手排挤美国,美国当时也是实力不济,没有实现自己的图谋。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为德国说话也不是出于好心,一切都是利益。首先一战中德国也欠了美国很多钱,德国一旦被法国彻底打倒,这些欠债就没地方要去了;其次英法对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排斥,让美国意识到英法实力还是太强,要给他们找一个对手,而德国就是最好的选择。此后美国出钱出技术扶持德国复兴,纳粹德国日后的强大,可以说美国出了大力。
巴黎和会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看似满足了各方的期望,但在英法美三方博弈下,任何一方的图谋都没有实现,和稀泥一样的《凡尔赛条约》留下了大量漏洞和矛盾,埋下了二战的火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