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为何是蓬山而非天台山?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晕,真的是无法想象,这要积攒多大的勇气,才敢评析李义山的七律,尤其还是《无题》系列。义山的《无题》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细致考究,剖研入骨。哪能论到后辈俗人在此指手划脚?但是心真的很痒,手也很痒。要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会憋死的!只好安慰自己,反正丢人也不止一次了,再丢一次又有何妨?
个人以为,这一首《无题》算是相对比较好理解的一首,尾句为什么没有天台山而用蓬山,只是因为这里是用两个不同的典故来表达更多的含义。“刘郎”一词指刘晨,更指刘晨在天台山遇到的仙缘,或者是艳遇!也就是说,典故选择了“刘郎”,本身就含有了“天台山”这个元素。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换成天台山,那么,尾联就变成了
刘郎已恨天台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首先,结合尾联对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句强调的是“恨”和“远”,也就是和心上人之间的距离。但如果用天台,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刘晨与天台山的距离并不“远”,因为他当年只是去采药,而且事后也回到过天台山去寻找仙女。那么接着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因为刘晨再回到天台山时已经仙迹缈然,那么此处的“天台”是可以引伸为“仙女”的,如果“天台”引伸为仙女,那么这个“刘郎已恨天台远”从意思上就变成了“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这个意思是成立的。
但是,这样一来,“刘郎已恨天台远”与对句“更隔蓬山一万重”,无法衔接得浑然一体。意思就变成了这样“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可是我离心上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显然,问题出来了,前后不搭!也就是说,这两个山必须是一致的才合乎逻辑,要么全是天台山,要么全是蓬山。
哪么,问题就回到了原点,我们胡乱瞎猜一下,李商隐为什么要用”蓬山“而不是”天台山“呢?
天台山,是仙山,有仙迹。
蓬山,是仙山,距离特别遥远!
1、蓬山的典故比天台上还要多,天台山只在刘郎那个典故中是含有“仙”的含义的,更多的却是风景名胜。所以说,天台山,无论说仙,还是说远,都不及蓬山纯粹!
2、相比天台山而言,蓬山不但有仙,而且很“远”!而且从全诗和尾联来看,作者想表达的不是“仙”,而是“远”。
3、哪怕以“仙”论,显然蓬山更加适合,寓意也更加丰满圆润,《列子》、《山海经》、《史记》都会为这个典故进行艺术上的加持!
4、“刘郎”一词已经含有“天台山”元素了,那么此处再用天台山,就显得重复,而且对句也要改过来,但只要改过来,这个“远”的味道就淡了。
5、天台是实,蓬山是虚,无论如何,“更隔天台一万重”是不成立的,而且缺少了一些虚幻如梦,缺少了一些无尽惘然之意。
6、天台再远,也是可以达到的,但蓬山却永远也达不到,这也和诗中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相符合,正所谓此生缘断,相见无期。
7、从吟读效果(音律)来看,蓬字的声母为“P”,英文中是浊辅音,中文发声为浊音,气息短而促,没那么轻婉空灵,显得沉重悲伤,又带些力量,恰好暗合了“恨”的意味。
因此,此处用“蓬山”要比用“天台”好上“一万重!”
另:关于这首诗的译文有很多,个人更倾向于李义山将自己拟做那名心上人,以女人的角度来写的,毕竟颈联那些细美的物件与男性无关,何况尾联还有一个“刘郎”呢?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唐代: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我先不说个人的理解,先说说看我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诗歌用词给人感觉奇怪,多半是服务于格律,于是我看看天台和蓬山两个词的平仄,我发现是可以替代的,这条路走不通。
蓬山这个词,不是一次出现在李商隐的诗歌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也是无题诗,也用了“蓬山”一词。我觉得要联系李商隐的无题诗的风格来看看,天台山在今天浙江,具体有所指,而蓬莱山呢?今天,固然也有,但,古典诗歌里这更多说的是海上仙山,不一定就是实际说哪座山。而且,从文化角度上看谢安、李白都登过天台山,而蓬莱山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可遇不可求。你喜欢的人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吗?很明显,距离产生美,蓬莱山更有那种朦胧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一字一句都完全不懂,记得我下面的话就好,他的无题诗歌,所写的景、用的典,描写的一切实际意义上也许并没有关联,但是,这些东西营造的气氛、色调、情感这些是一致的。你不必看他直白的说了什么,而是通过这些意象去感受他的气氛与色调,在气氛与色调里把握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感。那么下面一段我们看看这篇写的是什么气氛、色调和情感呢?
《玉溪生诗意》:
一相期久别。二此时难堪。三梦犹难别。四幸通音信,五六孤灯微香,咫尺千里。七八远而又远,无可如何矣。
这段文字写的不错,很好的概括了诗歌的主题,再看看具体意象“月”、“梦”不都有那种朦胧的美吗?很显然,海上仙山蓬莱不也是烟雾缭绕的迷蒙滋味吗?说几句跟题目无关的,其他的意象又有那么艳丽的色彩,“翡翠”、“芙蓉”都是很艳丽的。
你看,用“蓬山”这种感觉的确胜过“天台山”一筹。不管是可遇不可求的感觉,还是那种朦胧的气氛,都很符合诗歌的情境。
以上就是我浅陋的看法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