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欧车企裁员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日欧车企裁员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疫情期间,国内哪些汽车厂开始裁员了?
比如我现在服务的上汽通用五菱,有些人已经去生产口罩,生产螺蛳粉。虽说还是上汽通用五菱员工,可是你想想,一个汽车一个口罩,压根儿都扯不上边,算是变着法裁员了吧。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化思想
银隆裁员8000人、蔚来亏损将超51亿,新能源车企为何如此缺钱?
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观念,蔚来汽车所谓的亏损51亿元的说法错误的,这51亿元是投入,是产生了价值的,只是还没有变成产品销售出去变成收入。这个跟变成沉默成本的亏损是完全不一样的。
董明珠投资的银隆裁员8000人,只是说明了银隆遇到资金困难,并不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缺钱。事实正好相反,新能源汽车行业根本不缺钱,蔚来汽车和何小鹏操盘的小鹏汽车都不缺钱,融资渠道一直畅通。
而且,看好新能源汽车这个大风口的,远不止何小鹏和李斌,科技圈大佬二马和雷军系都有大笔资金投入。不光如此,地产圈的恒大投资了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宝能投资了奇瑞旗下的观致汽车,华夏幸福老板王学文控股合众新能源,碧桂园也搞了个汽车小镇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万达是跟着董明珠投资银隆。
当今中国最有钱的科技圈和地产圈两帮大佬都在重金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当然不缺钱烧,缺钱的只是个别企业罢了。
新能源车企,说的好大啊。不是新能源车企,是个别企业。以偏概全,命题不成立,何谈为什么。
哪家企业不裁人,那个行业没有几家亏损的,微软裁人,华为也裁人。诺基亚手机亏不亏,京东当年每年亏多少,滴滴,膜拜,ofo盈利了?
北汽,吉利,上汽,比亚迪,哪家不造新能源车,既然缺钱,宝马,奔驰,捷豹,保时捷还往里面钻?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汽车一个发展方向。2017年6月,荷兰、挪威、德国、印度、英国、法国纷纷出台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比如荷兰、挪威已经确定2025年;2017年9月,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信部近期启动了相关燃油车禁售的研究,拟将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时间表;
据Bernstein预测, 未来20年,电动车将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40%;奔驰发布宣布,到2022年,只提供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型;新能源汽车未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现有燃油车的完全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市场一片美好憧憬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明。事实上,不仅仅银隆、蔚来出现资金紧张,其他相关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比如桑顿新能源。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行业盈利与否,一个在于市场到底有多大,一个在于模式有多好。
1、市场容量尚小。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3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在汽车总销量中比例超过1%;2016年突破5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1.81%,截止 2016 年底,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近 100 万辆,居世界第一位。
但不容否认的是,相比我国2017年汽车产销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的数字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过于狭小了,难以支撑众多厂商的竞争。除非全面禁售燃油车。
2、模式暂不成熟,补贴依赖严重。新能源汽车,除了了传统厂商玩家外,还有如特斯拉、小鹏、威马、游侠、拜腾等搅局者,但面对共网、共享等移动互联网趋势影响下,盈利模式依然有待探讨;
同时,经过过去十年补贴,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国家开始提高新能源补贴门槛,比如今年相关部委发布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变化之一就是将对纯电动车补贴的起步门槛从100km的续航要求提升为150km;续航在300km以下的纯电动汽车所能够获得的补贴金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当然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产业化关键,还在于研发投入,无形中增加各厂商资金需求。
银隆我不知道。但蔚来汽车我早就说过了,而且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以现在中国的科技,很快会有1000公里续航.或是2000公里续航的,你那五百公里续航淘汰是迟早的事。而且你那售价贵的离谱,更现在世界上口碑最好的特斯拉贵一大截,我不知道那些大佬是为什么投资蔚来汽车,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想到这些问题你们难道没有想到吗?昨天开到新闻,说蔚来的汽车续航里程跟实际情况好像不一样。到底是多少?现在还不知道。蔚来的日子不好过。很快就会被淘汰。
致力于知识转化力量,让财经问答帮助更多的人,更多精彩回答请右上角关注。欢迎各位点赞,回复,咨询。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盈利能力。
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都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新兴市场代表着它有着未被开发的客户群体,有着未被完善利用的全新技术,也代表着它如果可以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
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恰恰还到不了这个程度。仔细分析一下。
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动力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目前动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在全球来讲,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只是能效和最大功率等问题,不会太大差距。控制系统在我国多年以来的电子器件制造加工的过程中,基本已经掌握差不多,但是处理逻辑和控制水平和主流的厂商比还是有差距但不是很大。但是能源系统目前我国的研发明显处于相对较弱的情况,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研发,而是在科研深度上力量不足。目前主流的能源还是锂电池,诸如磷酸铁锂电池等等,锂电池的储能比例 并不高,而且有不耐低温,电池充放电衰减比较大等问题。而各个国家都在研发燃料电池、氢能源等新能源。
但我们目前市场急于打造一个类似特斯拉的电动车品牌,各个汽车厂商都在这么做,而我国也是适时的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恰恰就是这块补贴成为了各大厂商嘴里的一块肥肉,从最早的虚报产能领取补贴,到后来国家政策变化后必须上路行驶才有补贴而演变的只造不卖的状况让部门企业没有把补贴用在研发技术和改进产品上,都拿出来用于其他领域。
现在补贴结束了,所有车企依靠市场竞争,结果褪去衣衫之后才发现,原本壮硕的身材变得不堪一击。甚至现金流都不够了,因为车卖不出,市场不认可。所以,不仅仅是银隆,很多所谓的新能源车企都在这一刻成为了皇帝的新装。
所以,回归本质,努力研发,将科技真正用于改变生活,发挥工匠精神,不要为怎么得钱而活,而是让钱真正成为发展的动力,才是核心。
特斯拉为何突然宣布如此大规模裁员?
以笔者之见,特斯拉裁员正如马斯克的解释:“我们正对整个公司进行全面的重组”。
近三年,特斯拉的员工增长呈指数级,由2015年的一万三到2016年的一万七,再到2017年的三万七,现在的员工数已达四万六,但特斯拉的产能提升呈正比上升了吗?并没有!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的爬坡并不能立竿见影,2016年特斯拉产能为10万辆,而Model3订单近50万,要想迅猛提升5倍,涉及的流程改造恐怕非简单的增加员工就行。
不过从特斯拉的大局来看,马斯克是有信心裁员并重新改造流程的,因为在新能源车的技术方面,特斯拉的优势非其它车企所能比。只要有技术优势并保持创新,成功的概率就有先天优势。
但是,现在的企业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看融资能力,所以特斯拉的裁员除过改造流程外,更像是为转移视线而为。只要融资不断,特斯拉基本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融资中断,再好的盘面也无法中继。
刚刚在2018年股东大会深情表示自己是在“用爱造车”的特斯拉CEO马斯克,转眼间就展示了资本主义无情的一面:6月13日,他发了一封给全体员工的邮件,邮件中表示公司将裁减大约9%的员工。目前,特斯拉的员工总数为4.6万人左右,裁员9%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将裁减4000名以上的员工,也就意味着每11个特斯拉员工就有一个需要被裁。这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裁员,但却是特斯拉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裁员。作为全球最知名纯电动车企,特斯拉为何突然宣布如此大规模裁员?
特斯拉大规模裁员背后 其实早有预兆
由于深陷产能不足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近半年来特斯拉可谓是流年不利。3 月 27 日,国际著名的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对特斯拉的评级从 B3 下调至 B2。5月3日,特斯拉汽车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特斯拉创下亏损新高,相比去年同期净亏损的3.97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7.85亿美元。再加上近段时间以后频频发生的特斯拉自动驾驶死亡事故,以及迟迟无法满足需求的特斯拉产能,导致了特斯拉股票的大幅波动,甚至一度创下超24%的巨幅下跌。
这也是为什么在6月5日特斯拉股东大会,CEO马斯克在现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并表示:“这么说有点肉麻,但是我们是用爱造车的,不像其他公司都是市场部门、投资部门在驱动,他们没有灵魂,我们特斯拉不完美,但是我们倾注了真心和灵魂。”情怀可以感染人,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以转过来马斯克就开始将提升流动资金作为头等大事。而提升流动资金无外乎是“开源”与“节流”两种办法,在“节流”之中大规模裁员无疑是最快速、最直接的举措。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一下子就裁员4000名以上员工的原因。
特斯拉裁员不是盲目自救 一切为了产能
特斯拉此次裁员除了规模庞大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裁高薪管理层,而不是裁一线生产员工。
而正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特斯拉并不是为了“节流”而盲目裁员,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优化公司结构、降低薪资之处的同时力保产能。与此同时,特斯拉还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扩大一线生产员工队伍,以有效提升产能。
产能问题深深困扰着特斯拉,尽管上一季度Model 3订单量为45万辆,但它只交付了8180辆,这个差距还是有点大。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布:截止4 月底 Model 3 周产过 2200辆,这与5000辆的周产量目标相去甚远。而进入5 月以来,特斯拉产能稳固攀升,到现在周产突破 3500辆,并有望在第二季度末达5000辆。而产能问题一旦得到解决,特斯拉积攒的订单将直接转化为资金,弥补特斯拉此前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大规模裁撤高薪管理层达到“节流”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产能达到了“开源”效果,如此一来特斯拉或将走出流年不利的局面,重新走上发展的快速车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欧车企裁员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欧车企裁员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